清华北大作为国内TOP2的高校,每年招生7000+人,但是全国考生有1000多万,录取率只有万分之七。而且,各省市能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差异也较大,河北、河南考生高考700分也不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,可见考取的难度有多大。
那么清华北大在全国各省市到底招收多少人呢?名额是如何分配的?今天高考君就和大家唠一唠这个话题。
清北各省名额是如何分配的?
每年清北的招生名额北京都是最多的,这是为什么呢?主要有两个原因:
第一,清北坐落于北京,985高校招生对本省通常是有照顾的,不光是清北,浙大、复交都有类似的情况。
第二,目前清北的名额分配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建校之初的名额分配,也就是说源于历史。
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。那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,第二年战争结束,当时的清政府被迫签订《辛丑条约》,赔款白银4.5亿两。但是就在1904年的时候,美国率先提出放弃赔款的约定。原因是他们认为赔款过多,可以把这些赔款用来办学。
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,1906年的时候曾经给美国总统写了一封信,这封信里面这么说:“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,控制中国的发展——这就是说,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……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,比追随军旗更可靠。”
于是,后来经过多次的协商,终于在1908年确定下来了退还赔款用来办学的宗旨。1909年的7月份,清政府设立了游美学务处,专门负责办理中国留美学生的相关事务。之后的三年时间里面,中国总共向美国送出去了108名留学生。这其中就包括了胡适、赵元任、竺可桢等人。
之后又过了两年,清政府成立了清华学堂。并且在4月29号,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。在1912年的10月份,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,归属于北京外交部管辖。
学校是8年制学堂,分成中等和高等两部分。高等学堂毕业之后,进入美国就读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。之后经过多次改制之后,清华学校逐渐向完全大学过渡。从1916年开始筹备建设完全大学,并在1925年建立成功。从此之后清华大学出现了大学部(之前只是留美预备部)。当初的办学宗旨是——纯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为目的,不为出洋游学之预备。
清华大学大学部成立之后,就开始考虑招生的问题。当初清政府为了凑齐赔款给每个省分配了任务,比如北京上缴xx万两、河北上缴xx万两,数量不同,这也就导致了后来清华大学招生名额的不同。
清华大学的招生分配问题,根据赔款而来。在所有的庚子赔款当中,出资高的省份后来的招生也相对多些的。这就是最早清华各省招生名额分配的由来。
后来经过了百年变迁,中间也做过一些调整,比例不再那么明显,但是从往年的各省招生比例依然能够看出痕迹。
除了上面这个分配以外,还有一个说法是除了庚子赔款,还有个地方教案赔款。只是各省多寡不同,多者二三百万,少者数十万。据不完全统计,地方教案赔款中,北京与直隶省约1112万,奉天省290万,山西省194万,湖南省39万……等等,每个地方都有。
而北大的名额分配也是参考清华来的。
近年名额分配的调整
上面说的是历史,事实上经过百年发展,清北对各省招生名额也做过调整。作为国内顶尖学府,清北最先考虑的一定是生源质量,其次还要兼顾地区平衡,为教育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培养人才的责任,基于多方面原因,因此说并非是完全和省市人口数正相关。
实际情况是,会在考虑人口数的基础上,重点关注该省市的教育发展水平,教育大省由于生源质量高,在人数上有倾斜。而现在我国的几个教育大省,基本上也是人口大省,分配的名额也会略多。只不过,即便多给了几个名额,再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考生数量面前也是杯水车薪。
而且,这种名额的变动和高考录取难度基本上关联不大,传统招生大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等省份变动都不大。也因此,这些高考人数多的大省,想考清北竞争压力非常大。
近年清北各省招生名额统计
清北每年是不发布各省招生计划的,只有网络统计,仅供参考。
除了录取人数以外,网上还流传了一份近6年清华本科优秀优良毕业生的统计,更能直接体现各省生源进入清北学习后的状态。
如今的名额分配到底合不合理?
对于如今的名额分配到底合不合理,站在不同立场的自然有不同的看法。今年两户期间,国政协委员、南开教授钟茂初今年两会提议: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相关专业招生名额,按各省市区考生比例公平分配。鉴于北大、清华在第二轮“双一流”建设中自主确定建设学科的特殊地位,这两所高校所有专业在各省市区的招生名额,应与各省市区当年的应届考生比例大体相当。
声明: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,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,请勿直接商用。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,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,邮箱:502212423@qq.com。